• 个人中心
  • |
  • 设为首页
  • |
  • 收藏此页
  • |
  • 无障碍
  • |
  • 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调查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专栏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我州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不可复制性。近年来,我州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工作,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作为助推旅游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手段来抓,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企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十四五”规划中,我州已将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纳入全州百亿级产业统筹推进,制定产业发展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为推动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然而,我州在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上还做得不够,目前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一、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现状

民族民间工艺品源于大众生活,融入了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并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具有审美、收藏、实用价值,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是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凝聚了我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近年来,我州通过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升级版、强化品牌建设拓展营销渠道、培育专业工匠人才等举措,大力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目前,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形成了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主导,竹编、芦笙、木雕、石砚、泥哨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银饰、刺绣及蜡染三个大类生产企业(含个体及合作社)占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总数近70%,若加上与这三者息息相关的民族服饰,企业总数将超过90%。涌现出以施秉舞水云台、台江喜悦祥银饰、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凯里古苗疆、鑫田民族服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

截至2020年底,全州从事银饰、刺绣、蜡染、民族服装等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的个体和企业(合作社)6221家。其中,银饰1705家,刺绣2162家,蜡染302家,民族服装(服饰)1622家、民族民间工艺品1019家。年生产能力1000万元以上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能力100万元以上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142家。2020年,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共完成产值2亿元,其中,银饰完成产值6500万元,刺绣完成产值9300万元,蜡染完成产值1900万元,其他工艺品完成产值23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经过数十年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距“做大做强”的目标仍相距甚远。目前我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平台和载体的集聚程度较低、创意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依然严峻,制约着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实现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一)生产经营方式比较分散

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经营模式分散问题主要体现在单个作坊组织内部分散、粗放式企业管理结构分散、工艺品区域分布分散等多个方面。

首先,民族民间工艺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银饰的作坊就有6千多家,作坊的人员配置较为简单,管理结构单一。比如:雷山县的麻料村、乌高村、白高村、控拜村、乌沙村被誉为黔东南的银匠村,5个村均有100户以上,90%以上的家庭以自主锻造、生产、加工银饰品为生,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要形式,大多是父子或师徒几人自产自销,其规模小、产量低、供货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

其次,我州经营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企业有3000余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黔东南仰优民族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贵州黔承世锦民族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大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资本投入较少、极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产品经营种类上多而不精、多而不优,表现为银饰、蜡染、刺绣等产品一起抓,导致工艺品的生产专业性下降,精品产品较少。

总之,各经营主体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特点,工艺品生产分布于州内各县市及乡镇,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产业集聚效应优势无法形成。

(二)具有地域文化局限性

我州的民族文化滋养着民族民间工艺品,同时也限制了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向外发展空间。以苗族银饰为例,我州苗族群众在制作本民族银饰图案时,多以蝴蝶、牛角、锦鸡、花草为主要内容,保留了苗族文化的原真性。如雷山银饰工艺品中“银铜鼓”吊坠,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苗族的铜鼓文化。苗族村寨在祭祀集会等重要场合,会请出铜鼓并敲响,象征平安、吉祥之意,将这种独有铜鼓文化寓意融入到工艺品中,虽使工艺品充满情感与温度,但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用特殊文化符号直接转换成工艺产品,当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区域时,便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难以引起非黔东南地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与心理归属感,导致我州部分民族民间工艺品外销时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艺术审美意蕴相对欠缺

民族民间工艺品是审美信息与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艺术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核心与灵魂。我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多是生活用品制作技艺代代传承。如台江县的刺绣,传统图案大多来自刺绣者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有的是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再进行刺绣。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精美的图案、精心的构图、夸张的造型,充分彰显出苗族刺绣独有魅力。但在我州民族刺绣产品的设计中,却仍然主要沿用传统图案,有“吃老本”现象,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各作坊、企业大多“闭门造车”,相互沟通交流少,工艺品行业信息闭塞,各自为营进行生产,导致每家每户产出的成品近乎相同,千篇一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在生产工艺品时往往忽视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总体缺乏对美的深度探索和对艺术审美的崇高追求,致使其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审美意蕴,文化附加值整体不高。缺少专业现代设计师参与设计,使民族民间工艺品缺乏感染力与生命力。

(四)市场运作意识有待加强

工艺品生产既是精神生产,又是物质生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的体现。而产业化的开发,是将文化产品转换成商品的重要环节。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活跃度整体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产业化的思维与商业运作的意识,缺少和艺术经济融合的思维。以蜡染为例,受惯常的生产习惯与传统思维的影响,蜡染生产大多主要停留在生活用品而非艺术商品的思维层面。如黄平县、从江县的蜡染,来源于该地区苗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苗族妇女的蜡染主要用于制作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等,另外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也是运用了蜡染技术。但从加工“生活用品”到生产“特殊商品”的转型中,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缺乏市场调研支撑,市场划分意识薄弱,受众定位不明确,生产时只注重其使用价值,而忽视工艺品社会艺术商品体系中的特殊价值,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和知名品牌效应,因此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市场反应甚微。参与市场的方式比较被动,缺乏积极开创市场的商业开发主体,产业链上游与下游无法打通导致其市场活跃度低。

三、下步发展对策建议

产业招商要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招商既要遵循上位规划引导,也要兼顾现有产业发展现状,从解决现有产业发展困境着手,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部优质企业,带来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人才、理念等要素,推动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根据《黔东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与《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振兴行动方案》,结合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现状,紧紧围绕“打造百亿级产业目标”,狠抓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招商,聚焦“银饰、刺绣、蜡染、其他”四大领域,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助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整合平台载体,推进银饰产业集聚发展

针对我州银饰工艺品产业发展存在的地域文化局限、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等问题,可积极引进行业内将传统银饰加工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较好的优强企业,落户黔东南高新区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台江施洞文化产业园等园区集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大力打造“贵银”公共品牌的契机,结合我州产业基础与民族特色,重点引进头饰、胸襟饰、手饰、衣饰等银饰生产企业,考虑当前市场需求与大众消费品的消费频率,积极引进一些生产银杯、银碗、银茶具等日用品生产的银饰制造企业。

(二)加强创新开发,提升刺绣产品附加价值

我州刺绣产业发展存在的审美意蕴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可积极对接引进在传统刺绣领域将刺绣与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融合衔接较好的优质企业,通过完成现代化改造及市场洗礼的优质刺绣工艺品生产企业的入驻,激活黔东南刺绣产业发展活力。紧紧围绕我省打造“苗绣”公共品牌契机,依托黔东南独特的平绣、辫绣、盘带绣等技法,融合现代化流行元素,打造具有贵州代表性的黔东南特色刺绣名品。根据各类绣法技艺的特点,针对性的引进下游高档服饰、高端家具用品制造企业,如依托破线绣生产高档服饰和景物山水的制作,依托锁绣、挑花绣品生产家居用品如靠垫、桌布等,提升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延伸刺绣产业链。

(三)紧盯市场需求,延伸蜡染产业发展链条

对于我州蜡染产业发展存在的市场运作意识缺乏,市场活跃度较低等问题,可积极对接引进在织染领域市场运作突出、产品多元丰富、市场销售渠道广的优强企业。重点发展应用于服饰、日用品、家居装饰、高端礼品的蜡染制品,丰富黔东南现有蜡染制品种类,提升蜡染制品的档次与商品化程度。此外,从产业链招商的维度出发,可以延链与拓链招商并重,延链即根据蜡染下游应用领域,适当引进家居装饰、服饰、高端礼品生产企业,拓链招商即拓宽产业链条,引进豆染、印染、禾糯杆等新织染企业。

(四)围绕产品特性,个性化批量化生产开发

竹编、芦笙、泥哨等其他这类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小众民族民间工艺品不仅兼具银饰、刺绣、蜡染等产业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因自身产品小众,受众群体少,消费频率低及易碎不易运输等因素影响,导致相关商品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至今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势,大都停留在家庭小作坊生产模式,处于分散状态,无法保证产品生产的稳定性。针对这一困境,我州可以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具有开发小众工艺品经营的优强企业来对相关产品进行规模化经营与流水化生产。以黄平泥哨制作为例,泥哨生产有多道工序,最重要的两道工序为是泥哨的捏塑成型以及为泥哨开哨口,这两道工序可以由泥哨传承人来完成,其他工序,如制作原材料“鸡血泥”的摔打、泥哨的烧制、上色、刷油,因其操作相对简单,可以由招聘人员代劳,从而达到批量化生产与产业化开发。

(五)聚焦产业下游,助推产品市场化竞争

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下游应用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作为商品直接流入消费市场: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不同消费领域,作为文创艺术品直接流入商超、酒店等消费经营场所;作为旅游纪念品直接流入旅游商店、纪念品馆、景区等旅游消费场所;作为首饰、乐器、玩具等用品流入相应的经营场所。二是作为货品进入其他产业领域:应用于工业再生产与包装,根据工艺品性质不同,应用领域也有所区别。如银饰通常用于民族服装、高端包材等领域,刺绣应用于高端服饰、高端家居用品;蜡染应用于高端礼品、服饰及家居装饰等领域。目前,我州民族工业品在下游应用中以旅游纪念品这一应用领域最为成熟,在其他消费领域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尚有待加强。我州可通过大力引进行业内市场运营与推广知名企业,开拓国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及国外的高端工艺消费品领域;积极引进下游应用品高端生产企业,延长工艺品的产业链,打造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助推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化和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