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和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基础
(一)矿产资源富集
黔东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全州玻璃用石英砂预测资源储量10亿吨以上(占全省的53.33%,占全国的6.67%),目前已查明资源储量约4亿吨(占全省的66.66%,占全国的23.95%),居全省第一,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品位92-98%,平均品位96%;重晶石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目前探明资源储量1.9亿吨,主要成分碳酸钡,平均品味在85%—98%之间,比重平均4.1-4.3,其中麻江县重晶石矿品位94.71%-99.3%;铝土矿远景资源储量约1亿吨,目前探明量7140余万吨,平均品位为51.38%—68.13%,铝硅比为2.6-9.9,平均厚度为0.98-4.05m;高岭土储量约6000万吨,品位(三氧化二铝)达38%以上;石灰石储量20亿吨以上,品位(碳酸钙)达50%以上;天然石材(大理石、青石板岩、墨玉黑、木纹石、锦屏黑、锦屏白大理石等)储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
(二)平台基础建设
黔东南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初步建立了玻璃、重晶石、钡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主导产业链条。
以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规划建设玻璃原片生产区、深加工区、配套服务区等,加快发展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纤维玻璃等产业,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百亿级优质玻璃生产加工基地。目前,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凯里市凯荣玻璃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进驻,丹寨思飞硅基新材料、凯里凯荣玻璃、丹寨亿利光伏新材料正在建设;凯里其亚铝业20GW单晶硅棒生产线、20GW光伏切片生产线、50万吨再生铝和30万吨铝加工、贵州丹盛矿业有限公司500万吨石英砂精深加工、凯里黔玻永太家电玻璃及光伏组件产业园和凯里黔玻永太日熔化600吨电子玻璃生产线即将实施。
2022年5月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贵州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在黔东南台江工业园区建设省级含铅废物利用处置中心”,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将台江经开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园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此外,岑巩还有20万吨再生铅产能指标;凯里可依托其亚铝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再生铝;镇远可依托铜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新能源电池回收产业。目前,台江天能循环材料项目、台江金龙金属30万吨再生铝5万吨再生铜项目、台江水发集团20万吨再生铅项目、麒臻环保、镇远年综合利用10万吨废旧锂电池项目等项目落户我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初具规模。
黔东南天柱化工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是全州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目前引进誉福擎天钡盐精细化工项目和宏泰碳酸钡项目等多家企业进驻。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制药、中药材加工、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产业,已集聚了国药贵州血制公司、红云药业、苗仁堂药业、苗之灵药业等大健康医药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已集聚了中昊电子、亚芯微电子、航深科技等大数据电子信息企业。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分布情况
1.石英砂。目前已探明石英砂约4亿吨,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品位92~98%,平均品位96%,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凯里市、丹寨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等地,目前开采利用的主要集中在凯里、丹寨区域。
2.重晶石矿。主要分布在天柱县、施秉县、黄平县、麻江县、镇远县。其中主要集中在天柱县,天柱县是“中国重晶石之乡”,重晶石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9亿吨,占全球的23.12%,占全国的42.99%,占全省的92.95%,远景储量超3亿吨,是贵州省乃至全国发展重晶石采掘及钡盐工业的主体资源。
3.铝土矿。全州查明资源储量7140.87余万吨,预测全州铝土矿资源量约1亿吨,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湾水镇、大风洞乡以及黄平县。
4.高岭土。已探明储量主要在凯里市约6000万吨,品位(三氧化二铝)平均含量39.44%,主要分布于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黄平县、从江县、台江县、榕江县、锦屏县等地。
5.天然石材。天然青石板岩、墨玉黑、木纹石、锦屏黑、锦屏白大理石等石材资源储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于锦屏县、剑河县、黎平县、从江县等地。
6.石灰岩。已探明可开采石灰石储量20亿吨以上,矿石品位(碳酸钙)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除榕江以外的其他15个县(市)。
7.再生铅。全国再生铅产能约850万吨左右,其中贵州省再生铅产能72万吨(黔东南60万吨,黔西南普安12万吨),全州再生铅产能指标60万吨(台江40万吨、岑巩20万吨)。
8.再生铝。再生铝属于鼓励类产业,不需要核准产能指标,全国再生铝产量约830万吨,全州已建成投产再生铝产能10万吨(凯里鑫博杰铝业),在建再生铝产能30万吨(台江金龙金属),拟建再生铝产能50万吨(其亚铝业)。
9.轻纺资源。黔东南州蚕蛹养殖基础条件好,蚕丝质量较高;榕江、天柱、锦屏、镇远、三穗、岑巩等地近年种桑养蚕产业和具民族特色的本地苗绣极为发展纺织产品提供了良好资源优势(未进行数据收集)。
10.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我州已有电阻、电路板设计、集成电路制造、连接器、开关等电子信息制造底层基础,具备向下延链条件。凯里市拟建设电镀产业园,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原083基地在凯里建立基地,共有11个厂,目前振华华联是唯一在原址生产的基地企业,具有一定的三线文化底蕴。全州累计建设5G基站7126个,实现重点地区、工业园区全覆盖,园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已达万兆。2023年将重点推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致力于建设园区数智化管理、园区引领转型、政府高效决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资源开发利用
再生资源循环产业。2023年,全州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规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1.34亿元,增速38.1%。
新能源产业。我州新能源材料产业现阶段产业主要集中在锂电池电解液、碳基材料等方面,建成投产企业有3户(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兴隆碳素有限公司、贵州长宇新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实现产值4.75亿元、同比增长43.9%。
石材产业。我州生态石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处于开发初期阶段,投资前景广阔。2023年,全州石材加工规上企业有4家,即锦屏县天宇石材有限公司、贵州闽鑫石业有限公司、贵州点金石业有限公司、贵州中磊黔韵实业有限公司,生态石材资源开发空间十分广阔。
化工产业。钡盐产业是天柱县主导产业,天柱县也是黔东南州重晶石开发主要集中区,截至2023年,全州钡盐产业规上企业有14户,年产值9.36亿余元。其中上游开采加工企业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中游钡盐加工企业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63亿元。下游钡盐应用企业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0.68亿元。天柱县工业园区为省级化工园区,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
轻纺产业。2023年纳入工业监测的企业有98户,产值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13户,产值6.18亿元(亿元企业2户分别是三穗县贵州鼎盛服饰有限公司产值2.18亿元、锦屏县贵州佰思特针织科技有限公司产值0.71亿元);规下企业85户,产值1.62亿元。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黔东南州现有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2户,亿元企业3户(振华华联、云睿电子、亚博银),2023年完成规上总产值10.54亿元。产品包括军用开关、连接器、电解电容、LED灯珠、PTC/NTC、热/压敏电阻器、电子元件、电陶瓷蜂鸣片、蜂鸣器、传感片、换能片、机顶盒 、手机、电子雷管、锁控板、集成电路及晶体管、半导体光电元器件等分立器件。黔东经济开发区以云睿为龙头,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电解电容产业链;黔东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集成发展,初步形成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体系。
三、招商方向
1.石英砂:上游产业——石英砂(岩)提纯工艺研发、原材料精细加工(精制石英砂生产加工);中游产业——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加工,包括超白浮法玻璃、超薄浮法玻璃、超厚浮法玻璃等;下游产业——复合功能型、生态智能型玻璃生产加工以及市场营销,包括节能建材型玻璃、LED/LCD显示面板玻璃基板、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玻璃纤维、晶硅电池片、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加工及市场营销。
2.高岭土:日用陶瓷产品、艺术(工艺)陶瓷产品、工业陶瓷产品精深加工。
3.铝土矿:铝及铝制品生产加工。
4.石灰石:环保节能型水泥生产。
5.天然石材:饰面板材、高档家具点妆、桌球板、茶盘、工艺品等泛家居产品精深加工。
6.重晶石:依托丰富的重晶石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在天柱园区发展钡化工产业。围绕重晶石矿开采、重晶石浮选、钡盐初加工(碳酸钡、硫酸钡)、钡盐深加工(高纯硫酸钡,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钡盐等)、副产物综合利用(钡渣、硫磺、硫脲等)打造钡化工全产业链。
7.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再生资源产业链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回收、资源化加工处理和资源再利用三个环节。再生资源通常由各类回收网点、第三方回收机构或其制造商进行回收,而后收集到的再生资源运送中游企业进行处理加工,最后再生资源终端产品出售至相关制造业或材料企业。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从再生资源品类角度,可将再生资源行业拆分成12个细分行业,包括汽车拆解、废电拆解、电池回收、废危资源化等。
8.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围绕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封测、装备及零部件等集成电路上下游重点领域;依托黔东经济开发区电解电容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正负极箔、胶套、铝壳等上游产品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延长电解电容产业链条。围绕湖南新化电子陶瓷产业集群和广东电子烟、福建浴具等下游产品开展招商,加快建设电子陶瓷产业园。
9.轻纺产业:以承接大湾区及东部优势轻工产业转移为导向,通过建强平台、精准招商、配套政策、优化服务“四大举措”,全力打造优势纺织产业承接转移“桥头堡”,围绕纺织服装首位产业,按照“招龙头、引上游、接下游、带配套、促集群”的思路,深耕粤港澳、长三角、湘成渝、京津冀等地区实施精准招商,全力“招强引优”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
10.新能源材料: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合理规划碳基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壮大锂电池电解液及添加剂、隔膜材料产业规模,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助推碳基材料、锂电池电解液及添加剂、隔膜材料、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电解液、碳基材料、隔膜、电池结构件等,做实做强中游产业,围绕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再生循环利用,做优做尖下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