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中心
  • |
  • 设为首页
  • |
  • 收藏此页
  • |
  • 无障碍
  • |
  • 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投资政策

黔东南州产业资源禀赋招商宣传册 2024精简版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黔东南州产业大招商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零二四年 制


目  录

第一部分  黔东南州概况

第二部分  特色食品产业

一、特色食品产业资源简介

(一)优越自然条件

(二)标准化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平台

(三)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二、招商方向...................................................12

  第三部分  健康医药产业......................................13

  一、医药制造产业资源简介...................................13

  (一)优越自然条件.........................................13

  (二)标准化中医药园区平台...............................13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14

  (四)独具特色民族医药发展...............................15

  (五)医药制造业发展.......................................15

  (六)医疗机构分布.........................................16

  (七)医药制造企业聚集....................................16

  二、招商方向...................................................17

  第四部分  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

  一、黔东南州木材资源概况

  二、黔东南州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现状

  (一)木材加工产业基础....................................18

  (二)黔东南州木材加工规上企业名单....................19

  三、黔东南州木材加工产业园区..............................19

  四、招商方向...................................................20

  第五部分  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21

  一、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基础......21

  (一)矿产资源富集.........................................21

  (二)平台基础建设.........................................21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23

  (一)资源分布情况.........................................23

  (二)资源开发利用.........................................25

  三、招商方向...................................................26

  第六部分  旅游康养产业......................................29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29

  (一)公共文化资源.........................................2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9

  (三)红色文化资源.........................................30

  (四)生态旅游资源.........................................31

  二、文化旅游资源特点........................................32

  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32

  (一)资源现状...............................................32

  (二)产业发展现状.........................................34

  四、招商方向...................................................35

  附1  黔东南州园区主导产业分布图..........................37

  附2  黔东南州各县市(区)招商电话.......................................38


第一部分  黔东南州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1市15县,有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个,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9.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是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被誉为“全球十大返璞归真旅游目的地”“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是“村BA”“村超”的发源地,是“多彩贵州”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境内生态环境“秀丽怡人”,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983条河流水质达国家一二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8.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处处是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民族文化“浸润心灵”,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侗族大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78处,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全州重晶石远景储量3亿吨,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大理石、青石板岩、墨玉黑、木纹石、锦屏黑、锦屏白大理石等石材储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已探明玻璃用石英砂约4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森林资源丰富,是贵州主要用材林基地,全州森林面积300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69亿立方米;有中药资源2831种,植物药用2656种,药用动物154种,药用矿物21种,被誉为“天然药库”“苗侗药都”,是全国、全省道地药材主产区,还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食品。黔东南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州内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拥有凯里黄平和黎平两座支线机场,贵广高速高铁、沪昆高速高铁穿境而过,是贵州南下粤港澳、东进长三角的桥头堡。

新时代的黔东南,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打造“5+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材料、特色食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大健康医药、文化康养旅游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白酒、轻纺工业、运动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热忱欢迎各地企业家前来投资考察、洽谈项目。

第二部分  特色食品产业

一、特色食品产业资源简介

(一)优越自然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4℃~18℃,年无霜期270~330天,年日照时数为1068~1296小时,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8%,全州耕地总面积494.66万亩,其中:水田325.7万亩、旱土168.96万亩。500亩以上坝区13个12.38万亩。全州林地总面积3269万亩,素有“杉乡”“林海”之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州水库415个总水面24.33万亩,山塘3497个总面积3.5万亩。全州依托气候环境的突出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种养殖,粮油、果蔬、食用菌、肉禽鱼类等农产原料种植面积广、产量大、供应充足。

2023年全州粮食种植面积405.3万亩,年产量133.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48.48万亩、产量402.61万吨;食用菌种植面积6.38万亩(亿棒)、产量20.01万吨;茶园面积68.54万亩,产量3.19万吨;油茶种植172万亩、茶籽产量4.25万吨;全州果园面积142.05万亩、采收鲜果129.32万吨,其中蓝莓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鲜果7.25万吨,百香果种植面积3.7万亩、年产鲜果2.93万吨;生猪出栏231.8万头;牛出栏20.77万头;羊出栏24.04万只;生态家禽累计出栏1958.08万羽,禽蛋年产量5.39万吨;稻田养鱼面积137.47万亩,湖库生态渔业18.0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7.13万吨。  

(二)标准化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平台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三州的定位——“南方食品工业加工基地”的要求,围绕全州省级和州级经济开发区打造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制造基地。全州明确将特色食品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10个,即:贵州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黄平工业园区、施秉工业园区、贵州黔东经济开发区、贵州岑巩经济开发区、贵州三穗经济开发区、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剑河工业园区。其中黄平、施秉、剑河工业园区为州级园区,其他七个园区均为省级园区。现已初步建成特色食品产业加工园区6个,即:凯里碧波酸汤产业加工园、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食品加工园、岑巩特色食品加工园、三穗经济开发区食品加工园、黎平中潮食品加工园、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特色食品加工园。所有园区基本上实现“七通一平”,水、电、路、房、讯等配套设施设备齐全。

(三)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优质稻米产业】州内生产的优质米具有“富硒、锌、优、香、软”五大特点。分布在黔东南都柳江流域的地方特色品种——香禾糯,具有糯性强、口感佳、营养高,冷饭不回生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欢。目前全州有优质大米30多个商标品牌,“黎平香禾糯”(4万吨左右)、“榕江锡利贡米”(0.86万吨左右)、“丹寨硒锌米”(0.04万吨左右)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其中“黎平香禾糯”,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特色畜禽产业】黔东南州特色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本地畜禽品种基因纯正,营养丰富,味道独特。以三穗鸭小香鸡、香猪、黔东花猪等品种为代表,拥有国家地理标识,市场广阔,极具开发价值,非常具有投资前景。

三穗鸭:是我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之一,与北京鸭、绍兴鸭、高邮麻鸭同被誉为中国地方四大名鸭。具有体型小、早熟、产蛋多,适应性和牧饲力强的特点,且肉质细嫩、味美鲜香。三穗县素有“麻鸭之乡”之称,目前开发有咸鸭蛋、三穗血浆鸭、老鸭汤等加工产品。

榕江小香鸡:属于国家基因保护品种,具有体形娇小紧凑、毛色鲜亮、肉质鲜嫩、有香味等特点,属国家基因保护品种,仅榕江县现有种鸡数1万多套,可年产优质商品小香鸡鸡苗60万羽。

从江香猪:具有“小、香、纯、净”四大特点。其猪肉肉质细腻、色鲜味美、富含氨基酸、肌间脂肪多、营养丰富,是当代高档营养食品和馈赠之佳品。全世界唯我国独有,仅产于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区,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从江县被农业部授予“香猪之乡”称号。

【生态渔业】丰富的河流、湖库资源,全州水域面积约591.27平方公里,其中河流(983 条)335.25平方公里,山塘(3497 座)17.88平方公里,水库(415 座)238.14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生态养殖水库面积达149.58平方公里(约22.44万亩),全州有保障灌溉的宜渔稻田面积142.9万亩,池塘养殖面积1.467万亩及丰富的可开发利用养殖用冷流水资源,生态渔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23年全州水产品总产量7.13万吨,位居全省第2位。其中: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37.47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4.3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18.09万亩;鲟鱼养殖面积9.73万平方米,产量1242.45吨;全州建有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等设施渔业面积10.2万平方米。“剑河稻花鲤”和“从江田鱼”获得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认证。

【高山品质茶产业】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优质的高山茶叶,黔东南茶叶产品久负盛名。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产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地区,海拔在1000米~1500米的“雷山银球茶”,在国内外绿茶评比中多次荣获金奖、茶王称号,是中央直属机关办公定点采购及接待外宾的佳品。还有“黎平香茶”、“黔丹”、“添香园”等10个茶产品注册商标。全州茶园总面积46.94万亩,茶叶总产量2.15万吨,发展前景好。

【生态林下产业】黔东南州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州林地面积达326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69亿立方米,为全省之冠,这为我州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天然条件。我州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养鸡和林下养蜂等产业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2023年全州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突破743.14万亩。林下重点发展石斛、天麻、黄精、天门冬、太子参等品种。

【酸汤产业】凯里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音làocuān,方言,意为走路不稳,东偏西倒)”的俚语,说明酸汤类菜肴在凯里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州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酸汤类菜肴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各民族中比较盛行,主要以凯里市区的“酸汤鱼”最为典型,故外界将用以烹制“酸汤类菜肴”的主要原材料酸汤统称为“凯里酸汤”。2013年12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凯里红酸汤”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凯里红酸汤正式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凯里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也早已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食用菌产业】2023年全州食用菌种植6.38万亩,采收产量20.01万吨;建成食用菌规模基地(≥50亩)90个,累计面积1.88万亩。主要品种有香菇、羊肚菌、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猴头菇、茶树菇、灰树花、鹿茸菇、双孢菇、杏鲍菇、海鲜菇、猪肚菇、球盖菇、黑皮鸡枞、红托竹荪等20余种。全州现有各类食用菌产加销经营主体491家。

【精品水果产业】2023年全州果园总面积达142.05万亩,产量129.32万吨。其中主要品种有:柑橘31.95万亩、蓝莓18.58万亩、李16.57万亩、桃子13.53万亩、梨子11.73万亩、百香果3.70万亩等。

【木本油茶】黔东南州是贵州油茶主产区。2023年全州油茶种植面积达172万亩,主要分布在天柱、黎平、锦屏等12个县,年产油茶籽4.25万吨。现有黎平贵香源野生山茶油、黔金果山茶油、天柱三星岩山茶油、锦屏冷榨山茶油等多个地方名特优品牌。

【饮用水产业】全州境内有983条河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92.1亿。其中雷山县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孕育了无数的优质山泉。该县水资源总量12.22亿,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97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25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374,具有稳定的PH值(呈天然弱碱性)、水中钠含量特别低(<3mg/L,钠含量小于20mg/L称作“低钠”),是生产天然泉水理想之地。

二、招商方向

招商方向:重点围绕茶叶、油茶、蔬菜、水果、食用菌、辣椒、生猪、牛羊、生态家禽、生态渔业、酸汤以及酒类(白酒、啤酒、果酒)、天然山泉水、地方特色预制菜等的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冷链物流相关项目开展合作。

第三部分  健康医药产业

一、医药制造产业资源简介

(一)优越自然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68%,林地面积有3269万亩,素有“杉乡”“林海”之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孕育了优质、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和资源,被誉为“天然药库”“苗侗药都”,素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称,是全国、全省道地药材主产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标准化中医药园区平台

围绕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从江洛贯产业承接区)打造全州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园区。已初步建成的省级中药材示范园区9个,有4个既是农业示范园区又是科技示范园区,即: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区、黎平县天香谷芳疗植物现代农业园区、剑河县钩藤产业示范园区、凯里市苗侗百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丹寨县贵山灵草现代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和黄平白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施秉缬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贵州省黎平紫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镇远天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所有园区基本上实现“七通一平”,水、电、路、房、讯等配套设施设备齐全。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

【丰富多样的中药材品种】州内有各种植物3623种,分属214科1050属。野生植物资源194科947属3300余种。其中已查明中药资源共有2831种,其中植物药2656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3.83%、占贵州省药用植物物种60.1%;药用动物154种,占贵州省药用动物物种的51.16%,药用矿物21种,占贵州省药用矿物物种的25.61%,药用古生物化石1种。

【规模化发展种植中药材】2023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4.9万亩,鲜品总产量50.1万吨,总产值66.4亿元。种子种苗基地有79个,可推广种植面积20.22万亩;2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基地(含林下生态种植基地)432个面积36.23万亩。培育黄平、施秉、锦屏、剑河、黎平、榕江、从江7个10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

10万亩以上人工种植品种3个:钩藤42万亩13.58万吨(主要分布于剑河、黎平、锦屏、从江、榕江、丹寨、台江等县);太子参20.17万亩9.1万吨(主要分布在施秉、黄平、镇远、麻江、岑巩等县市);草珊瑚10.07万亩0.126万吨(榕江、从江等县)。

(四)独具特色民族医药发展

黔东南州是苗、侗、瑶等少数民族集聚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苗侗瑶等民族医药文化,近年来我州挖掘整理并出版了《苗族药物集》、《侗族药物集》等一批民族医药专著,瑶族医药(药浴疗法)、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已证实苗族药有1100余种、侗族药有1000余种,民族民间常用的有300-400种;苗族和侗族常用药物中,有30余种是不被外界所了解,仅为当地的苗族和侗族应用,具有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价值,为发展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代表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药浴疗法<瑶族医药>、骨伤蛇伤疗法<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侗医药>)

(五)医药制造业发展

2023年,全州健康医药制造产业全口径企业累计实现产值9.83亿元。现有重点健康医药产业园区3个,分别是: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产业园、从江洛贯经开区医药产业园、剑河工业园区医药产业园。

全州苗侗医药主要产品有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龋齿宁含片、枫荷除痹酊、复方丹参片、痛可舒喷雾剂痛可舒酊、降糖通脉片、咽喉清喉片、仙灵脾颗粒、消渴降糖胶囊等成品药品,以及太子参、头花蓼、白芨、黄精等中药饮片。

(六)医疗机构分布

2022年全州有卫生机构共3700个,其中,医院110个(公立医院34个、民营医院76个);基层医疗机构353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共232个,门诊部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429个,村卫生室286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6个(妇幼保健共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卫生健康综合执法队17个、采供血机构3个、健康教育机构2个);医学研究机构1个。全州医疗机构实有床位共29047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21084张。

(七)医药制造企业聚集

2023年,全州健康医药制造产业企业纳入统计的有27户,其中,规上企业17户,规下企业10户。2023年全州中医药民族药生产加工企业19户(成品药企业3 户: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苗仁堂、奥特药业,主要产品有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等),其中规上企业12户,主要为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化学药生产企业3户(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欣紫鸿、美森克),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化学药产品主要为去痛片、甲硝唑等10余种,欣紫鸿和美森克医药公司主要产品为医用辅料;生物药生产企业1户(国药集团贵州血液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6户,主要产品为贴膏、医用消毒棉签、医用口罩、医用手套、防护服等。

全州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1家;药品批发企业27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有17家;零售药店约2047家。全州参与中药材产业的企业367家(其中中医药加工企业13家,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企业354家),参与中药材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635个。

全州有药品品种48个,共取得52个药品注册批准文号,其中血液制品2个品种4个批准文号,氧气2个批准文号,中西成药46个批准文号。

二、招商方向

招商方向:中药材种植及定制药源、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中药萃取、超微粉、民族医药产品研发、药企合作及市场营销、大健康医药制造关联产业项目。

第四部分  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

一、黔东南州木材资源概况

黔东南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之一,也是贵州省最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四项均为全省第一。其中:全州林地面积3269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72%,占全省林地面积15557.55万亩的21.01%。全州森林面积3009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14613.17万亩的20.59%。全州活立木蓄积量1.69亿立方米,占全省5.33亿立方米的31.7%。全州森林覆盖率68%,高出全省8个百分点。全州可利用的木材资源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面积148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5%;用材林蓄积0.99亿立方米,占活立木蓄积的59%。除去短期未达采伐利用年龄的幼龄、中龄林,用材林中共有近、成、过熟林蓄积0.76亿立方米,主要组成树种为杉木、马尾松,其中杉木0.56亿立方米,马尾松0.19亿立方米。竹子资源43万亩,年采伐7.62万吨。

二、黔东南州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现状

全州木材加工企业以生产生态板、指接板、细木工板、拼板、柜子板、胶合板等人造板,以及蜜蜂箱、方条、松杉锯材等半成品为主。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阳等省市。

(一)木材加工产业基础

全州现有正常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有333家,主要分布在黎平、锦屏、榕江、从江等县市,其中,规上木材加工企业共有45家。据统计,2022年全州木材加工企业加工消耗原木158.7万立方米(其中,县内供应137万立方米,县外州内供应17.1万立方米,州外供应4.1万立方米),全州木材加工企业产品主要以人造板材为主;2022年人造板生产总量120万立方米,其中拼板30万立方米、细工木板30万立方米、生态板10万立方米、柜子板9万立方米、胶合板8万立方米、指接板8万立方米、其他板材25万立方米。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阳等省市。2022年实现产值24.8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15.6亿元,贡献税收7541.6万元,带动9886人就业。

(二)黔东南州木材加工规上企业名单

全州木材加工规上企业45家,主要分布在榕江县(16家)、黎平县(7家)、锦屏县(6家)、剑河县(3家)、从江县(3家)、黄平县(3家)、台江县(2家)、镇远县(2家)、天柱县(1家)、岑巩县(1家)、三穗县(1家)。

三、黔东南州木材加工产业园区

依托黔东南州丰富的木材资源,借助大湾区产业优势,采取“一园多区”模式,以榕江为重点,辐射带动黎平、从江、锦屏等林业大县发展家具和泛家居产业,打造全省泛家居产业集群和木材交易集散中心。全州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主要布局在榕江县、黎平县、锦屏县、剑河县境内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内,其中榕江工业园区主要布局发展高端人造板材类加工及木料循环利用,家具制造及配套产业,物流园等;黎平县主要布局生产高端家具板材、木门、木地板、高端整体家居等泛家居产品;剑河县主要布局发展家具类产品与其他木制品加工,锦屏县主要依托生产制造户外家具。

四、招商方向

(一)立足原木资源,大力招引生态板、实木板等高端板材加工企业;

(二)立足“三剩物”和次小径材资源,大力招引刨花板、纤维板加工和生物质发电及绿色甲醇制造等企业;

(三)立足板材资源,大力招引家具制造企业;

(四)是立足国储林项目,大力招引“国储林+林业产业”企业;

(五)立足碳汇林资源,大力招引“碳汇+林业产业”企业。

第五部分 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和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

一、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和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基础

(一)矿产资源富集

黔东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全州玻璃用石英砂预测资源储量10亿吨以上(占全省的53.33%,占全国的6.67%),目前已查明资源储量约4亿吨(占全省的66.66%,占全国的23.95%),居全省第一,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品位92-98%,平均品位96%;重晶石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目前探明资源储量1.9亿吨,主要成分碳酸钡,平均品味在85%—98%之间,比重平均4.1-4.3,其中麻江县重晶石矿品位94.71%-99.3%;铝土矿远景资源储量约1亿吨,目前探明量7140余万吨,平均品位为51.38%—68.13%,铝硅比为2.6-9.9,平均厚度为0.98-4.05m;高岭土储量约6000万吨,品位(三氧化二铝)达38%以上;石灰石储量20亿吨以上,品位(碳酸钙)达50%以上;天然石材(大理石、青石板岩、墨玉黑、木纹石、锦屏黑、锦屏白大理石等)储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

(二)平台基础建设

黔东南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初步建立了玻璃、重晶石、钡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主导产业链条。

以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规划建设玻璃原片生产区、深加工区、配套服务区等,加快发展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纤维玻璃等产业,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百亿级优质玻璃生产加工基地。目前,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凯里市凯荣玻璃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进驻,丹寨思飞硅基新材料、凯里凯荣玻璃、丹寨亿利光伏新材料正在建设;凯里其亚铝业20GW单晶硅棒生产线、20GW光伏切片生产线、50万吨再生铝和30万吨铝加工、贵州丹盛矿业有限公司500万吨石英砂精深加工、凯里黔玻永太家电玻璃及光伏组件产业园和凯里黔玻永太日熔化600吨电子玻璃生产线即将实施。

2022年5月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贵州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在黔东南台江工业园区建设省级含铅废物利用处置中心”,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将台江经开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园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此外,岑巩还有20万吨再生铅产能指标;凯里可依托其亚铝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再生铝;镇远可依托铜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新能源电池回收产业。目前,台江天能循环材料项目、台江金龙金属30万吨再生铝5万吨再生铜项目、台江水发集团20万吨再生铅项目、麒臻环保、镇远年综合利用10万吨废旧锂电池项目等项目落户我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初具规模。

黔东南天柱化工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是全州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目前引进誉福擎天钡盐精细化工项目和宏泰碳酸钡项目等多家企业进驻。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制药、中药材加工、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产业,已集聚了国药贵州血制公司、红云药业、苗仁堂药业、苗之灵药业等大健康医药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已集聚了中昊电子、亚芯微电子、航深科技等大数据电子信息企业。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分布情况

1.石英砂。目前已探明石英砂约4亿吨,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品位92~98%,平均品位96%,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凯里市、丹寨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等地,目前开采利用的主要集中在凯里、丹寨区域。

2.重晶石矿。主要分布在天柱县、施秉县、黄平县、麻江县、镇远县。其中主要集中在天柱县,天柱县是“中国重晶石之乡”,重晶石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9亿吨,占全球的23.12%,占全国的42.99%,占全省的92.95%,远景储量超3亿吨,是贵州省乃至全国发展重晶石采掘及钡盐工业的主体资源。

3.铝土矿。全州查明资源储量7140.87余万吨,预测全州铝土矿资源量约1亿吨,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湾水镇、大风洞乡以及黄平县。

4.高岭土。已探明储量主要在凯里市约6000万吨,品位(三氧化二铝)平均含量39.44%,主要分布于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黄平县、从江县、台江县、榕江县、锦屏县等地。

5.天然石材。天然青石板岩、墨玉黑、木纹石、锦屏黑、锦屏白大理石等石材资源储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于锦屏县、剑河县、黎平县、从江县等地。

6.石灰岩。已探明可开采石灰石储量20亿吨以上,矿石品位(碳酸钙)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除榕江以外的其他15个县(市)。

7.再生铅。全国再生铅产能约850万吨左右,其中贵州省再生铅产能72万吨(黔东南60万吨,黔西南普安12万吨),全州再生铅产能指标60万吨(台江40万吨、岑巩20万吨)。

8.再生铝。再生铝属于鼓励类产业,不需要核准产能指标,全国再生铝产量约830万吨,全州已建成投产再生铝产能10万吨(凯里鑫博杰铝业),在建再生铝产能30万吨(台江金龙金属),拟建再生铝产能50万吨(其亚铝业)。

9.轻纺资源。黔东南州蚕蛹养殖基础条件好,蚕丝质量较高;榕江、天柱、锦屏、镇远、三穗、岑巩等地近年种桑养蚕产业和具民族特色的本地苗绣极为发展纺织产品提供了良好资源优势(未进行数据收集)。

10.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我州已有电阻、电路板设计、集成电路制造、连接器、开关等电子信息制造底层基础,具备向下延链条件。凯里市拟建设电镀产业园,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原083基地在凯里建立基地,共有11个厂,目前振华华联是唯一在原址生产的基地企业,具有一定的三线文化底蕴。全州累计建设5G基站7126个,实现重点地区、工业园区全覆盖,园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已达万兆。2023年将重点推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致力于建设园区数智化管理、园区引领转型、政府高效决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资源开发利用

再生资源循环产业。2023年,全州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规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1.34亿元,增速38.1%。

新能源产业。我州新能源材料产业现阶段产业主要集中在锂电池电解液、碳基材料等方面,建成投产企业有3户(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兴隆碳素有限公司、贵州长宇新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实现产值4.75亿元、同比增长43.9%。

石材产业。我州生态石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处于开发初期阶段,投资前景广阔。2023年,全州石材加工规上企业有4家,即锦屏县天宇石材有限公司、贵州闽鑫石业有限公司、贵州点金石业有限公司、贵州中磊黔韵实业有限公司,生态石材资源开发空间十分广阔。

化工产业。钡盐产业是天柱县主导产业,天柱县也是黔东南州重晶石开发主要集中区,截至2023年,全州钡盐产业规上企业有14户,年产值9.36亿余元。其中上游开采加工企业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中游钡盐加工企业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63亿元。下游钡盐应用企业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0.68亿元。天柱县工业园区为省级化工园区,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

轻纺产业。2023年纳入工业监测的企业有98户,产值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13户,产值6.18亿元(亿元企业2户分别是三穗县贵州鼎盛服饰有限公司产值2.18亿元、锦屏县贵州佰思特针织科技有限公司产值0.71亿元);规下企业85户,产值1.62亿元。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黔东南州现有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2户,亿元企业3户(振华华联、云睿电子、亚博银),2023年完成规上总产值10.54亿元。产品包括军用开关、连接器、电解电容、LED灯珠、PTC/NTC、热/压敏电阻器、电子元件、电陶瓷蜂鸣片、蜂鸣器、传感片、换能片、机顶盒 、手机、电子雷管、锁控板、集成电路及晶体管、半导体光电元器件等分立器件。黔东经济开发区以云睿为龙头,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电解电容产业链;黔东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集成发展,初步形成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体系。

三、招商方向

1.石英砂:上游产业——石英砂(岩)提纯工艺研发、原材料精细加工(精制石英砂生产加工);中游产业——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加工,包括超白浮法玻璃、超薄浮法玻璃、超厚浮法玻璃等;下游产业——复合功能型、生态智能型玻璃生产加工以及市场营销,包括节能建材型玻璃、LED/LCD显示面板玻璃基板、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玻璃纤维、晶硅电池片、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加工及市场营销。

2.高岭土:日用陶瓷产品、艺术(工艺)陶瓷产品、工业陶瓷产品精深加工。

3.铝土矿:铝及铝制品生产加工。

4.石灰石环保节能型水泥生产。

5.天然石材:饰面板材、高档家具点妆、桌球板、茶盘、工艺品等泛家居产品精深加工。

6.重晶石:依托丰富的重晶石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在天柱园区发展钡化工产业。围绕重晶石矿开采、重晶石浮选、钡盐初加工(碳酸钡、硫酸钡)、钡盐深加工(高纯硫酸钡,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钡盐等)、副产物综合利用(钡渣、硫磺、硫脲等)打造钡化工全产业链。

7.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再生资源产业链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回收、资源化加工处理和资源再利用三个环节。再生资源通常由各类回收网点、第三方回收机构或其制造商进行回收,而后收集到的再生资源运送中游企业进行处理加工,最后再生资源终端产品出售至相关制造业或材料企业。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从再生资源品类角度,可将再生资源行业拆分成12个细分行业,包括汽车拆解、废电拆解、电池回收、废危资源化等。

8.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围绕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封测、装备及零部件等集成电路上下游重点领域;依托黔东经济开发区电解电容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正负极箔、胶套、铝壳等上游产品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延长电解电容产业链条。围绕湖南新化电子陶瓷产业集群和广东电子烟、福建浴具等下游产品开展招商,加快建设电子陶瓷产业园。

9.轻纺产业:以承接大湾区及东部优势轻工产业转移为导向,通过建强平台、精准招商、配套政策、优化服务“四大举措”,全力打造优势纺织产业承接转移“桥头堡”,围绕纺织服装首位产业,按照“招龙头、引上游、接下游、带配套、促集群”的思路,深耕粤港澳、长三角、湘成渝、京津冀等地区实施精准招商,全力“招强引优”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

10.新能源材料: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合理规划碳基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壮大锂电池电解液及添加剂、隔膜材料产业规模,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助推碳基材料、锂电池电解液及添加剂、隔膜材料、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电解液、碳基材料、隔膜、电池结构件等,做实做强中游产业,围绕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再生循环利用,做优做尖下游产业。

第六部分  文化旅游产业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一)公共文化资源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向国家、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的方式,新建和改建博物馆纪念馆28个、图书馆17个、文化馆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1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98个,新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118个,农家书屋3315个,目前已基本实现州、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全覆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黔东南享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民间手工艺之乡、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核心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诸多美誉,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丰饶。实验区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29项417处,县(市)级非遗1590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市级4013人;有非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3处、省级23处、州级26处、县级119处,并公布认定94处州级非遗传习中心(展示馆、基地)、85处非遗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97处、州级54处、县级913处,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29家,珍贵馆藏文物629件(套),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12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黔东南州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遗产纳入国家层面进行整体性保护。2017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通过文化部批复实施。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州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创建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黔东南州的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风情浓郁,特别是节庆、服饰、饮食、婚俗、歌舞、祭祀、工艺美术、体育竞技、戏曲戏剧、民居建筑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文化,不仅得天独厚,多姿多彩,而且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等特点,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所依托的宝贵资源,也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红色文化资源

黔东南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革命遗址资源大州。黔东南州的红色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特色鲜明,积淀厚重。全州共有343个革命遗址,排列全省第三位。按遗址分类,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8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137处,革命领导人和地方党史人物行居29处,烈士墓80处,各类纪念设施59处;其中被列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3处,其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黎平会议会址、镇远和平村旧址、旧州古建筑群),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列入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31处。这些都是黔东南州内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黎平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凯里党小组活动遗址、镇远周达文故居、和平村、锦屏龙大道故居、三穗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剑河大广坳战斗遗址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为拓展黔东南州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项目、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黎平会议纪念馆、红七军榕江历史陈列馆等是全国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景点景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去旅游观光,接受教育。

(四)生态旅游资源

黔东南州是一个山地自治州,山地面积占全州面积的92%,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州内原始生态保存完整,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8%。黔东南以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为主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全州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有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㵲阳河、黎平侗乡、苗山侗水)、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地质公园1个(黔东南苗岭),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台江长滩村,榕江丹江村,黎平肇兴村,从江岜沙村、锦屏县雷屯村)。省级以上度假区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镇远古城),4A级旅游景区18个,3A级旅游景区55个。境内,随处可见高耸云霄的奇峰、鳞次栉比的梯田、陡峭幽深的峡谷、千姿百态的溶洞、怪石峥嵘的岩壁、飞珠溅玉的泉水、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葱茏郁闭的森林……无不展现着黔东南州亚高原的奇特、优美、神秘的魅力。

二、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节庆、服饰、饮食、婚俗、歌舞、祭祀、工艺美术、体育竞技、戏曲戏剧、民居建筑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不仅得天独厚,多姿多彩,而且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等特点,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所依托的宝贵资源,也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现状

1.黔东南生态环境良好。云台山、雷公山、月亮山、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等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多彩多姿,长期保持近70%的森林覆盖率,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气候和土壤适合药用植物生长,已发现药用植物物种资源3000余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6.98%,占全省药用植物物种的41%,药用植物资源名列全省之冠,“十三五”期末,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9.5万亩,药材种植总面积居全省第三。

2.黔东南文化丰富多彩。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被誉为“百节之乡”“歌舞海洋”,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2个、名村7个;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8个;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15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两项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级第一,全州民族文化遗产纳入国家层面整体性保护,是全国2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同时,黔东南红色文化辉煌灿烂,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革命先驱龙大道故居和周达文故居等展现了辉煌的革命文化历史。

截至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8个、3A级景区55个。被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纽约时报》颁布的全世界52个最值得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州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的成效。一方面,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及品牌建设取得突破。一是推动产业布局一体化,逐步构建了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和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凯里市“三山三江一中心”七大旅游主体功能区,全州旅游景区景点点线面得到立体发展。二是不断培育精品干线,重点打造了环雷公山百里苗族文化、都柳江百里侗寨文化、㵲阳河百里山水文化、清水江百里田园文化、月亮山百里梯田农耕文化等一批精品生态康养旅游线路,同步推出了一批红色游、避暑康养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游以及徒步穿越、自驾露营、山地越野等线路。三是建设了一批精品景区。集中打造建设了南部原生态侗族文化精品旅游景区、㵲阳河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精品旅游景区、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精品旅游景区,并配套推出了一批旅游示范基地、传统村落旅游村寨,云台山、肇兴侗寨、万达小镇、剑河温泉、郎德苗寨、加榜梯田等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四是产业业态逐步完善。逐步提升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疗养康复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打造了一批康养旅游基地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五是红色旅游稳步提升,黎平会议旧址和岜沙苗寨、肇兴侗寨、西江苗寨、下司古镇、万达小镇分别纳入“红色贵州·雄关漫漫”、“多彩贵州·幸福苗侗”2条精品线路。六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逐步壮大。施秉太子参、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芨等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部分纳入药食同源试点。重点打造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等4个健康医药产业园,建成苗侗医药文化街、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苗侗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主动融入湾区发展。2021年以来,黔东南州、佛山市两地不断强化文旅协作,联合举办了“佛黔文化旅游周”、“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旅行商黔东南行”采风活动、“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非遗+互联网”活动、“佛山趣黔东南·百万大湾区游客打卡黔东南”等生态康养旅游系列活动,着力融入湾区发展。全州2022年共接待游客6266.06万人次,同比下降18.29%;实现旅游总收入639.23亿元,同比下降13.56%。

四、招商方向

(一)投资商:招引文化旅游实体企业和其它有实力、有意识、要转型投资文化旅游的实体企业投资商,推进全州“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础设施、业态、景区等方面建设。

(二)渠道商:围绕全国著名携程、同程、途牛、去哪儿、马蜂窝、美团等平台,加强对接引进,实现招引平台有突破,推动全州游客量、招商企业资源库不断新增。

(三)运营商:知名旅游企业招引运营商,提升我州景区、民宿、业态等项目品牌策划能力,进一步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景区运营管理为内容的景区景点项目运营,提高我州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


附1  黔东南州园区主导产业分布图

序号

名称

所在县(市)

主导产业

1

黔东南高新区

凯里市

医药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材加工、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

2

炉碧经济开发区

凯里市

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玻璃制造、玻璃纤维、陶瓷制品)

3

台江经济开发区

台江县

基础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新能源电池制造)

4

黔东经济开发区

镇远县

食品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酿酒)

5

岑巩经济开发区

岑巩县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碳基材料)

6

天柱工业园区

天柱县

化工产业(重点发展重晶石综合开发)

7

榕江工业园区

榕江县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木材加工、家居制造)

8

锦屏经济开发区

锦屏县

轻工业(重点发展羽毛球运动装备制造)

9

从江洛贯经济开发区

从江县

康养产业(重点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加工)

10

三穗经济开发区

三穗县

轻纺产业(重点发展服装服饰)

11

黎平经济开发区

黎平县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油茶、茶叶加工)

12

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

丹寨县

先进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电子信息制造)

13

黄平工业园区

黄平县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

14

施秉工业园区

施秉县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磨芋、饮料、茶叶加工)

15

剑河工业园区

剑河县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加工)


黔东南州招商热线:4008-799399

凯里市投资促进局:0855-8068237

丹寨县投资促进局:0855-3695381

麻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2678228

黄平县投资促进局:0855-2438559

施秉县投资促进局:0855-4222036

镇远县投资促进局:0855-5722848

岑巩县投资促进局:0855-3576046

三穗县投资促进局:0855-4525831

天柱县投资促进局:0855-3850088

锦屏县投资促进局:0855-7225677

黎平县投资促进局:0855-6227627

从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6419038

榕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6620368

雷山县投资促进局:0855-3333103

台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5324777

剑河县投资促进局:0855-5220166

黔东南高新区投资促进局:0855-8559108

黔东南炉碧经济开发区:0855—8668235

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0855-3619108

黔东经济开发区:0855-5828888

岑巩经济开发区: 0855-3568836

三穗经济开发区:0855-3853989

锦屏经济开发区:0855-7221968

黎平经济开发区:0855-6097936

从江洛贯经济开发区:0855-6418512

榕江工业园区:0855-3920160

台江经济开发区:0855-3840626

剑河工业园区:0855—5236077